历史上,周武王的西周不仅奠定了一个延续了八百年的强大王朝,也为中华文明的多个基础打下了坚实的根基。西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持久的朝代之一,直到今天依然影响深远。
然而,周朝的漫长统治并非一帆风顺,就像人生中的两个重大转折点,73岁和84岁,周朝也经历了动荡和变迁。具体来说,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迁都洛阳,这个举动标志着西周的结束,也开启了东周的新篇章。此时,周朝便分裂为西周与东周两部分。
传统观念中,西周被认为是周朝的黄金时期,而东周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代名词。然而,随着我们对历史更深入的研究,发现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。事实上,西周并没有在周平王东迁后消失,反而在战国时期以某种神秘的方式复兴。并且,贾谊在《过秦论》中提到:“吞二周而亡诸侯”,这句话让我们对历史的常识产生了强烈的错乱感。
那么,为什么历史中会有东西二周并存的现象?这并非历史的混乱,而是因为历史本身的复杂性。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西周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西周,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于镐京之乱,周平王东迁洛阳,西周至此结束。历史书籍普遍认为,这一事件意味着西周的灭亡,接着进入了东周时期,直至公元前256年。
展开剩余76%冯梦龙的《东周列国志》便以这一历史背景为框架,深刻影响了许多读者。从《史记》的记载来看,东周与西周的历史划分似乎合乎逻辑,确实有这样的历史发展。但实际上,东周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。在这个被学者称为“礼崩乐坏”的时期,出现了类似“坟头蹦迪”的混乱局面,东周甚至经历了三次不同政权的更替。这也成了我们对历史认知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普遍的看法认为,周平王东迁标志着周朝的衰败,特别是周天子在郑国的制约下,东周最终走向衰落。然而,即便周朝失去了实际的统治权,作为名义上的天子,依然有像齐桓公这样的权臣秉承“尊王攘夷”的政策,东周王朝一度维持了12代的相对稳定。尽管王朝的权力逐渐弱化,但其统治并没有完全崩溃。
直到公元前520年,东周第13代王周悼王在王子朝之乱爆发后,东周王朝的政权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。经过长达四年的混战,东周的皇位继承体系受到了沉重打击。历史进入了一段动荡时期,虽然周敬王借外力平定了王子朝之乱,但他去世后,继位的周贞定王不得不面对亲族间的激烈争斗。
对于这一历史阶段的解读,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。一个较为著名的解释认为,在周贞定王的统治下,晋国分为三家,最终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削弱。即使周贞定王将权力传给儿子,这个儿子却在短短三个月内被亲叔所杀,而继位的周思王也没能长久,仅五个月后便被周贞定王的三儿子所反杀,最终成为周考王。
这一系列频繁的政权更迭,直接导致了东周王朝的内政崩溃。可以说,这一时期的东周天子就像是罗马帝国“四帝共治”时期的领导者,时刻面临着背叛与危机。在周考王短暂的统治下,为了自保,他将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——姬揭,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“西周公国”。
有趣的是,尽管东周政权此时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,周考王的分封决策让周朝一度裂变成东西二周。东周王朝的统治权威愈加微弱,而西周公国却意外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。然而,这一形式并没有持续太久。西周威公将王位传给了儿子,然而他的小儿子却联合赵国宣布独立,导致西周再次分裂,形成了另一个东周公国。就这样,周朝的继承关系像是“俄罗斯套娃”一样出现层层分裂,东周王朝内部的控制力完全丧失。
最终,秦武王以举鼎之举强迫周天子屈服,标志着周朝的彻底灭亡。在围攻秦国的过程中,西周公国也被反杀,导致周天子在极度恐慌中死去。之后,东周公国继续苟延残喘了七年,最终被吕不韦领导的秦军所消灭。
这段历史中的“东西二周”,实际上指的是周朝的两个历史阶段以及东周内部的分裂过程。两个截然不同的背景和时空交织在一起,导致了我们对周朝历史的误解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幼儿园室内体育的玩法与技巧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